Current Position :Home > News > News > Synchronize Theory with the Course of the World:A Synopsis of the 1st UCI Critical Theory Conference

Synchronize Theory with the Course of the World:A Synopsis of the 1st UCI Critical Theory Conference

  2015 年5 月22 至23 日,由加州大学欧文分校主办的首届“批评理论学术年会”在该校召开。1986 年,解构主义领袖德里达应批评家克里格(Murray Krieger) 之邀到此执教,米勒(J. Hillis Miller)、德曼(Paul de Man) 等名家群贤毕至,欧文学派(The Irvine School) 从此诞生,欧文分校成为美国批评理论的摇篮。今年适逢该校五十华诞,本次研讨会是校庆系列学术活动之一,吸引了世界各地百余名代表慕名参会。

  本次研讨会的核心议题是“理论有批评价值吗? (Is Theory Critical?)”,其出发点是要思考批评理论在20 世纪八十年代被广泛引入文学艺术批评和社会科学的定性研究之后,又何以在当下批评实践中走入颓势。研讨会主要探讨批评理论对于21 世纪文学艺术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激发与会者参与到“批评理论面临的困境与出路”的争鸣中。围绕这一核心议题,与会专家学者不仅追溯了欧文学派的辉煌历史,更探讨了文学批评理论在人类纪、新资本主义、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以及中国崛起论等新思潮下的批评范式和具体实践。

  第一场主题发言以文学批评理论的远景为主旨。该校荣休教授米勒通过远程视频发表演说,对批评理论的未来热点做了三点预测:一、气候变化;二、大数据时代;三、中国批评理论在西方的接受与应用。他鼓励大家密切关注世界进程,赞扬中国对世界批评理论的贡献,倡导与中国学者积极对话,现场气氛令人感动。英国诺森比亚大学西蒙教授(Stuart Sim) 从诺贝尔奖获得者克鲁岑近年提出的“人类纪”概念入手,指出人类作为具有地球物理学力量的物种,在主宰地球命运的过程中已经走入自我迷茫,文艺批评应该通过揭露生态恶化抵制技术主义和消费主义的掠夺,从而激发生态良知,重塑人类主体精神与自然环境的清新关联。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歌德堡教授(David T. Goldberg) 分析了文学在网络技术和大数据背景下被边缘化的危机,但是技术娱乐带来的影音享受始终是外感的图像与音韵,而文学享受的本质是内视的镜像,在精神深刻性上必然超越外感影音。所以,不管影音享受如何冲击文学阅读,文学始终不会消亡,只不过是新人类的文学阅读能力受到了挑战,新时期的文学理论应该更加注重如何提升我们的文学审美能力,引导读者更好地把人格融化到闪烁的文字中。

  第二场主题发言主要关注新资本主义、新自由主义阶段的批评理论建构。缘起于西方的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表明,新资本主义精神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南加州大学的卡马夫教授(Peggy Kamuf) 指出第三代资本主义(国际资本主义)凝合了筹划之邦和市场之邦的双重性,通过对新自由主义秩序的建构消化了人们对第二代资本主义(管理资本主义)的不满。剑桥大学戈赫教授(Irving Goh) 认为新资本主义作为当前社会转型的精神表征,化解了工业之城的消极面。新资本主义精神凭借自由选择和流动性建构了新自由主义的秩序,成功地把新技术与个性自主发挥到极致,这是它得以成功的窍门。于是,如何结合后现代理论和先锋美学精神继续对资本主义进行“纠偏式批判”成了当今学者亟需解决的问题。斯坦福大学杜朗教授(Robert Doran) 等学者通过对门罗(Alice Munro)、塔特(Donna Tartt)、基德曼(Fiona Kidman)、考克斯(Nigel Cox) 等现当代作家的解读,分享了他们对于资本全球逐利、女性劳工迅猛增长、同性恋合法化等新问题的理解,令我们看到差异政治学、酷儿理论等学说仍然大有可为。

  第三场主题发言为全球化、网络化与中国崛起背景下的文学新象与批评理论建构。哥伦比亚大学斯皮瓦克教授(Gayatri C. Spivak) 论及了正在消失的土著文明,批评了资本主义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暴力入侵和野蛮补充,其学术观点与埃及经济学家萨米尔· 阿明(Samir Amin) 的经验性批判相呼相应。康奈尔大学的卡勒教授(Johnathan Culler) 论及了文学在全球化到来前后的不同功能:在全球化之前文学是人们接受特定意识形态和阶级差别的工具,而在全球化、网络化到来之后,在异域文学和博客文学的去中心潜流作用下,文学成为人们挑战并颠覆意识形态的途径。斯坦福的帕伦博- 刘教授(David Palumbo-Liu) 认为,全球化使不同民族间意识形态的冲突转变为文明的冲突,所以当前多元文化主义应防止因左倾或右倾而衍生出的话语霸权。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洛维教授(Lisa Lowe) 以华裔美国作家任碧莲(Gish Jen) 以及印裔美国作家拉希里(Jhumpa Lahiri) 的小说为例,探讨了亚裔第三世界女性科技工作者和普通劳工在美国硅谷等地形成的新社会力量,为文学批评走向文化审美提供了范式。纽约大学张旭东教授追溯了近现代西方文论在中国大陆的接受与传播过程,指出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历时的西方文艺思潮在中国变成了共时的存在,中国学界亟需建构一套属于自己的西方文学研究理论体系。正在该校访学的本文笔者夏延华以“在中国讲授西方经典”为题,结合自己在中国讲授西方文学的经历阐述西方文艺理论和西方经典的关系,从当今中国大学生疏离西方文学经典的现象反思了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中过于倚重西方文论的现状,指出西方文论的本质是政治话语,具有忽视文学美学价值,削弱文学享受的客观效应,不宜过多导入本科教学的观点。

  针对本次研讨会中的中国热,欧文分校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邓·阿贝勒对新世纪的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现状做了精当点评。他说,中国的外国文学批评发轫于“五四”时期,成长于改革开放之后的外语热。20 世纪60—90 年代,西方掀起了如火如荼的批评理论热,文革后的改革开放为这些理论的中国接受提供了方便之门,中国新一轮的外国文学研究潮流呈现出以西语理论为纲、文本解读为体的特征,这使得近十年来中国学者与西方学者在选题视角和研究方法上逐步趋同,于是产生了一部分能够完全与西方学者对话的批评家。他们既有像北京大学的申丹教授那样能够与西方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的学者们进行深度交流与对话,还有像清华大学的王宁教授那样能够在中国与世界文学批评的双向旅行中游刃有余的学者,更有像华中师范大学聂珍钊教授这样的能够创立新学说,并参与世界学术对话的理论家。他特别评价了聂珍钊教授近年提出并不断完善中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他说,文学伦理学批评所倡导的在历时的语境中从伦理的角度思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我间的伦理秩序和道德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去认识人类伦理道德标准的流变轨迹。相比传统道德批评而言,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方法论的文本读解和作家与读者的关系研究将更有助于引导新人类拣选适用于新时期的伦理道德标准,确立自由与责任的尺度,进而通向更加文明的未来。而且,在西语理论过于倚重政治话语的当下,文学伦理学批评对于文学批评向德育和审美功能的回归提供了动力,与西方主流批评话语形成互动与互补的关系。为此,他认为文学伦理学批评必将为越多来多的西方学者接纳和应用,并在中西学者的共建中得到进一步的系统化。从邓·阿贝勒的观点看,中国外国文学批评事业目前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新时期,对于西方批评话语,中国学者到了应从吸收为主转向对话、输出为主的节点。唯有如此,中国文学批评者才能为中国文学、文化的“进口”与“出口”平衡做出应有的贡献。

  盛会于23 日傍晚落下帷幕,众多学术观点截然相反的名家在阐扬学术观点的同时深化了友谊。这既是一次在前言学术信息方面可供国内学者参考的会议,同时也是西方把目光投向中国学术的会议。学者们对人类进程的介入、对价值的承担带给我们观看世界的新异理论视角,对我们批判性地继承既定“知识”极富启迪。该校副校长克拉克教授(MichaelClark) 在总结发言中肯定了大会所取得的成果,并宣布欧文分校批评理论年会将每年举办,欢迎世界各地学者踊跃争鸣。

Recommended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