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 Position :Home > News > News > “欧洲中世纪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欧洲中世纪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欧洲中世纪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在东北师范大学刘建军教授的策划、召集下,于2015 年11 月6-8 日在许昌学院召开。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沈弘教授,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王立新教授,河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梁工教授、李伟昉教授等30 多位来自全国22 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和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

  7 日上午的开幕式上,东北师范大学刘建军教授首先从四个方面说明了本次会议召开的缘起和理由。(1)著名学者北京大学刘意青教授曾多次建议能够在中国召开一次以“欧洲中世纪文学”为专题的学术会议,一些中青年学者也表达了这一愿望,这是学术研究的需要。(2)从研究现状看,“欧洲中世纪文学”的研究在国外已经得到了迅速发展,欧洲和北美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已经进入“新中世纪学”阶段,而作为文化大国的中国对此却还不熟悉,这显然是不正确和不正常的。(3)从国内的研究现状看,中国对欧洲中世纪的研究和观点还停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认识水平上,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我们对“欧洲中世纪文学”的认识需要逐步深化,一些新的零散的认识需要集中和整合。(4)从中世纪的当下价值看,欧洲中世纪是各种文化重新整合的时代,这与当下的中国极其相似。因此,欧洲中世纪文学的研究必将对中国当下多种文化的整合与发展产生一定的启迪与借鉴意义。最后,刘建军教授明确了本次会议的宗旨——让每个参会者都发出自己的声音,从而互相启迪,共同推动本学科的发展。《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主任刘渊博士也指出,国内此领域的研究相对薄弱,已发表的此类文章相对较少。他表示,《外国文学研究》今后将为欧洲中世纪文学的研究提供良好的平台,为推动该学科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开幕式之后,东北师范大学刘建军教授、浙江大学沈弘教授、河南大学梁工教授分别以“必须要科学评价欧洲中世纪文学的价值”、“真理、仁爱和皮尔斯——解析贯穿《农夫皮尔斯》的基督教思想”、“《神曲》的圣经言说策略”为题,做了大会主题发言。刘建军教授的观点提纲挈领,他认为,欧洲中世纪文学完善了古代希腊以来的思维模式;确立了新的基督教文化核心要素;集聚了西欧的拉丁文化、东欧的希腊语文化、北欧的拓殖和抢掠文化以及阿拉伯东方文化的多种要素;创造了一些崭新的艺术形式;把人从本能欲望层面提升到了注重精神的层面,因此,欧洲中世纪文学具有重要价值,它不是过渡阶段,而是欧洲文化的再造时期,后代的西方文化是在中世纪奠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沈弘教授认为,威廉·兰格伦的著名诗歌《农夫皮尔斯》表达了早期基督教所蕴含的质朴民主思想的“教义”,为原始共产主义的萌芽提供了合适的土壤。梁工教授认为,但丁娴熟地运用了圣经作者常用的隐喻性言说方式,扩充和丰富了《神曲》的内涵。

  与会代表就欧洲中世纪文学的最新研究展开了交流与讨论。欧洲中世纪的诗歌成为学者关注的对象之一。天津师范大学曾思艺教授认为,俄国中世纪民族史诗《伊戈尔远征记》表达了反对个人英雄、宣扬集体团结、表现爱的力量的主题意蕴;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杨开泛探讨了《贝奥武甫》中的偏离叙事与将来观;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谢娟分析了红骑士母题在中古德语长篇叙事诗中的发展与变化。欧洲中世纪的骑士文学和叙事文学也成为学者们关注的对象。华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戚咏梅以《高文爵士和绿色传奇》为例,探讨了中世纪浪漫传奇的流变;长春师范大学高红梅教授以圆桌与圣杯意象为切入点,探讨了《亚瑟王之死》的政治意义;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的徐欢颜从中国文化视野对《十日谈》与《七日谈》进行了比较研究。学者们还关注中世纪的另一种文学类型——戏剧。许昌学院文学院的郭晓霞主要探讨了英国中世纪连环剧的经济因素。她认为,作为中世纪主要的经济组织,手工业行会的积极参与促进了英国连环剧的形成,为英国连环剧的持续繁荣提供了主要的经济支持。同时,连环剧通过行业象征或广告植入,确保了行会及其成员的精神和物质利益。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的王树福对俄国古代戏剧的起源与早期发展进行了梳理和考证。

  与会学者还探讨欧洲中世纪文学与其他文学现象的关系,如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陈彦旭探讨了英国文学中的“北欧因子”。中世纪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也是学者们关注的对象,如吉林师范大学的王钢分析了中世纪奥古斯丁的神学观念对福克纳小说时间叙事的影响;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裴丹莹论述了中世纪诗人维庸对俄国诗人曼德尔施塔姆诗歌创作和诗歌观念的影响。学者们还特别关注欧洲中世纪的女性写作。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的杜力论述了法国中世纪女作家克里斯蒂娜• 德• 皮桑代表作《奥泽致赫克托尔的信》的主题,认为该作品具有性别、道德、政治等多重内涵。对中世纪拜占庭文学的关注是本次会议的亮点。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王绍辉分析了拜占庭著名的诗体小说《德洛西拉与卡利克勒斯》,认为该小说是希腊文化与基督教文化水乳交融的典范;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刘悦清晰地梳理了早期拜占庭查士丁尼时代的文学年表,为人们了解查士丁尼时代的文学提供了线索。

  11 月8 日上午,南开大学文学院王立新教授、大连大学赵怀俊教授分别以“基督教‘圣约’观念对中世纪文学的影响”、“奥古斯丁与西方文论转型规律探”为题做了大会主题发言。王立新认为,基督教的“圣约”观念渗透在中世纪的文学中,如中古英雄史诗、骑士文学等,不但采取了契约型的叙事结构,而且表达了“神与人立约”的契约思想,“圣约”观念成为中世纪文学的深层诗学模式。赵怀俊认为,西方文论从古希腊到中世纪,经历了自人性到神性的转向,在这一转向中,奥古斯丁起了重要作用,他在继承前人,特别是普罗提诺文艺神性论的基础上,在文艺本质神性论、文艺创作神性论、文艺鉴赏神性论、文艺功用神性论、美的神性论“诸方面,完成了西方文论的神性转向。

  闭幕式上,刘建军教授对本次学术研讨会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本次会议共有三大收获:(1)此次会议所涉及的中世纪文学不仅有西欧文学,还有拜占庭文学和北欧文学,有对现象的整体反思,有对具体文本的深入研究,这开阔了研究者的眼界,扩展了研究者头脑中关于欧洲中世纪文学的版图。(2)厘清了很多问题,对欧洲中世纪文学的重要作用有了新的认识。(3)建立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意识,促使许多学者重新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最后,刘建军还指出了欧洲中世纪文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如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的关系问题还需要重新认识,一些重要文类和现象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这些问题正是今后研究和努力的方向,因此,刘建军认为,此次会议仅仅是个开始,他准备将其变成论坛的形式延续下来,以推动本学科的深入研究和与国际接轨。

Recommended article: